辽宁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框架方案出炉


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,既是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安排,也是辽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实现全面振兴和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。辽宁省已经制定了“1+5”系列框架方案,形成了推进“一带五基地”的路线图。3月28日,中国工业报记者从辽宁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;省发改委、省工信委、省科技厅、省农委四部门分别对方案具体内容作了详细发布与解读。《辽宁省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框架方案》于近期印发实施。在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中,辽宁省将充分释放产业优势、科教优势、区位优势、开放优势,积极探索结构更优、质量更高、效益更好的振兴发展新路,加速形成重要经济增长极,不断强化对东北地区经济的支撑力。

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吴运杰表示;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是指: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,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,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,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,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。简称为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。为此,省委、省政府制定印发了辽宁省“一带五基地”的总体建设框架方案,以及与五基地建设相对应的五个实施方案。第一个阶段性目标,到2020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“五基地”建设加速推进。第二阶段的目标,到203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,“五基地”全面建成。

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、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将以智能化、高端化、成套化、绿色化为发展方向。到2020年,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60%以上,新材料占原材料比重10%以上。到2030年,辽宁省经济实力大幅跃升,实现全面振兴,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,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,“五基地”全面建成。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体系更加完备,研发制造、总装集成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原材料工业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,基本实现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质量效益好的发展目标;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,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;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全面提高,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。为实现以上目标,辽宁省将立足自身实际,围绕加快平台载体建设、精准扩大有效投资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、用足实体经济政策、用好乡村振兴政策、引导要素资源集聚六个方面,积极推进“一带五基地”建设,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。

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,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,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,推进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。据省工信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薛亮介绍,先进装备制造业将紧紧围绕智能化、高端化、成套化的发展方向,重点实施八项子工程,即航空装备工程、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工程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工程、重大成套装备工程、高档数控机床工程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工程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和集成电路装备工程,在关键核心技术、共性技术、重大产品等方面实现突破,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。重大技术装备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,围绕高新工程重点领域,不断增强高新装备研制和保障能力。

新型原材料产业将瞄准高端化、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,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急需的金属新材料,高性能合成树脂、功能性膜材料、纳米材料等化工新材料,陶瓷材料、特种玻璃材料、核用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,提升装备智能化和绿色发展水平,持续降低能源消耗,进一步增强行业盈利能力。

到2020年,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60%以上,新材料占原材料比重达到10%以上,石化和钢铁工业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达到60%以上。到2030年,将辽宁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、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。

在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上,我省将以沈阳、大连两个创新型城市为核心,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沈抚新区为主要载体,将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作为